电影配乐在一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是必不可少。不论你是拍摄一部短片还是一部正儿八经的电影,你都最好和你能够找得到和请得起的最好的配乐师合作。下面是微电影配乐技巧,一起来了解下吧:
【微电影配乐技巧】
[图片0]
1、音乐表达的情感要与画面内容相吻合(音画对立式除外)。
这是选择音乐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微电影所表达的情绪、感情往往是通过画面和音乐共同完成的,这就要求音乐的选择必须要考虑画面所反映的情绪,只有二者相互吻合,才能给观众以最大的艺术感染力,如果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画面所表达的情感不一致,则会严重破坏微电影的气氛,因此,在选择音乐时,一定要注意音乐使用的准确性。
2、音乐的节奏要与微电影的整体节奏相统一。
影响微电影节奏的因素有很多,有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视觉节奏主要是指视觉语言所包括的范围,如景别、镜头长度、镜头的调度、演员的调度等,听觉节奏是指听觉语言所包括的人声、音响、音乐等。这些因素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对微电影内容的阐述和情感的表达。在这些因素里,音乐节奏对节目的影响至关重要,音乐的节奏必须与微电影整体节奏协调相一致。否则,它只能起到破坏的作用。
3、音乐风格与微电影风格要一致。
微电影的类型、内容及样式决定了微电影的风格,在选配音乐时,不同的人对微电影有不同的理解和艺术处理,这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但一个总的共同点是要使音乐风格在总体上与微电影风格保持和谐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增强微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4、对音乐的选用要符合微电影的整体艺术构思。
不同的艺术构思,不同的段落其艺术处理手段和技巧也不一样,在选择音乐时,其音乐的使用要充分反映不同微电影的艺术要求和使用个目的,使音乐和其他视觉元素及听觉元素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微电影服务。
【恐怖微电影如何配乐】
背景音乐
背景音效有利于将观众带入到导演所营造的恐怖世界中,并且能快速告诉观众故事的发生时间和发生地点。比如我们的恐怖场景是在市中心,还是偏远的郊外?是白天还是晚上?故事发生在地球上还是荒芜嗜血的外星球?这些问题都能在电影的背景音乐中进行展现,任何细微的声响比如交织如梭的车流声、蟋蟀的鸣叫、风声、鸟叫声等,都能帮助交代电影的背景故事。
看不见的角色
“看不见的角色”一直是恐怖电影最特殊的存在,同时也是最恐怖的元素。几乎所有的恐怖电影中,都有着“看不见的角色”,而且看不见反而更恐怖。那么在处理此类的场景时,我们要如何隐藏这些角色,同时又有要暗示它们的存在呢?此时,声音设计就能发挥其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脚步声、沙沙声,或者电话那头的尖叫声等,来暗示这些“看不见的角色”。而且,让观众去听到它们而不是看到它们,其恐怖和惊悚效果更好。
基调
想要什么样的恐怖效果,就要去确定什么样的影片基调。这些场景是要营造什么样的氛围?恐怖、喜剧或是浓浓的讽刺意味?在整体音效设计的基础上,我们要去选择合适的声音基调。
影片的杀手类型
并不是所有的杀手(恐怖主角、怪兽、恐怖制造者等)都是一样的,有些四肢发达但头脑简单,比如像恐龙这样的体形庞大但头脑简单的杀手;有些是疯狂而且贪婪的,比如《老无所依》里的冷血杀手。在为影片添加音效设计之前,首先要明确恐怖片的主角类型,不同的恐怖元素需要不同的声音设计。如果是庞大、笨重的大怪物,那么沉重的脚步声就能让观众恐怖不已;如果是疯狂贪婪或者变态的杀手,那么即使是最最甜蜜的梦乡也能随时变成凶杀案现场,所以声音设计上可以更具紧张感和变化性。
距离
恐怖电影中最重要的细节就是:距离,怪物和主角之间的距离。做电影的音效设计时,一定要明确这一距离。通过声音的远近来传达怪物和主角之间的距离,随之观众也会被带进这种紧张的气氛里。而且,如果你想充分地构建影片的紧张和悬念气氛,你就要尽可能地让两者(怪物和主角)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让危险或威胁慢慢地接近主角,直到“砰”一声,怪物已经出现在主角面前(或者惊险关头完美错开等等,但你要让观众跟随着你的节奏去经历去体验)。
主观音效
[图片1]
简单来说,客观的声音就是字面上的,而主观的声音是隐喻性的。主观音效不一定是环境声音,但主要是为故事服务,可以暗示或提示主角的心理情况,从侧面反映场景的恐怖气氛和恐怖程度。比如一个黑影嗖一下从观众眼前闪过,然后画面变暗变黑,这个时候观众就能感知到“杀手已经到了”。
【如何给一部电影配乐】
基本上在片子结束拍摄之后,导演就会和配乐师进行沟通,讲述对配乐的想法和情绪的需要。针对不同的画面需要表现的内在线索沟通,一般情况下导演会给一个参考音乐,这也是对配乐师音乐创作比较有限制的环节,有些情况下,不限制作曲人的发挥有可能会得到意料之外的惊喜。
当配乐师拿到最终剪辑版本的片子,就可以开始配乐了。国内有些片子不会按照这个流程来做,因为时间关系,往往片子还没拍摄结束,音乐已经做好了。这样的音乐和画面有时候会有一些违和。正规的配乐需要根据画面来设定音乐的节奏,之后根据每个细节和镜头的剪辑,人物的心理来安排不同的音乐。当音乐创作好之后,如果是大型的,需要交响乐队录音的音乐,还有一个环节是配器,安排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的声部,以达到最好的音响效果。
好莱坞的一些作曲家的工作分工更细致,往往作曲家做好音乐,另外的音乐家负责配器和核对谱子,需要把电脑midi信号转化成五线谱,以供乐手录音。之后就是录音的环节,按照音乐需要,找到合适乐器配置的乐团。这里涉及到一个话题的讨论,如今的软音源如此丰富,可控因素细腻到极致,到底能不能代替真实乐手录制的音乐。 我个人认为可以无限接近,但是不能。我们认为的无限接近是在一个没有对比的环境下听到的。
一个非常细致的midi作品成品,在我们听来,和真实乐器录音并无区别,但是如果有机会听到同样的音乐,由乐手演奏,那将是另外一种感受。记得有一次在斯洛伐克交响乐队录音,休息期间听到打击乐手拿着我的谱子试奏马林巴的部分,瞬间情绪崩盘,有种特别想哭的冲动。那是注入血液和灵魂的音乐。
音乐录制好之后,就是混音的部分,由于是真实录制,每一次都会有细小的变化,优点和不足,混音师和作曲家(有时候是同一个人)会剪辑出最好的部分。再根据每个声部内部,比如录小提琴组的话筒有5个,先混这5个话筒。混好之后扩大到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铜管同理可证,之后再是全曲。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决定性的环节。
然后音乐制作部分就结束了,之后就需要让电影的混音师和作曲家,导演再次进行电影声效和音乐的混音。
有时候看完一场电影,看着匆匆走开的人们,和落幕的工作人员名单(也是电影配乐作曲者们最快乐的部分,因为可以想做什么音乐做什么音乐)。这时候我总想冲到出口,把门反锁,让观众留下,看完名单。你永远不知道一部电影,大片也好,烂片也好,凝聚着多少个人,多少个彻夜无眠的心血与努力。
【微电影制作过程】
1、企划炼狱
企划炼狱(Development Hell)是国外同行对电影草创过程的戏称,指的是电影在概念上成型和确立基本框架的冗长时期。这个过程是电影制作全过程的第一个炼狱,是一个绝望而又漫长,令人抓狂的过程,尤其是对体制外的独立电影人来说。
很多人都尝过写剧本的苦头,你要考虑诸如情节设计,角色塑造,故事结构在内的一系列因素,烧死大量的脑细胞,跟坐牢或进了精神病院没什么区别。有些剧本一写 就是七年,比如《蝴蝶效应》。如果你以为写完剧本就完事大吉了,某种程度上,不断地改剧本比写剧本还令人头痛。为了拉到投资,你不得不接受这个“吃了吐, 吐了吃”的恶心过程。
写剧本的时候人就像死了一遍,改剧本的时候觉得还不如死了算了,如果拉不到投资,死得都毫无价值,这是企划炼狱的真实写照。
2、电影前期
当你度过了企划炼狱,电影前期制作是一个相对缓和的过程,这时候你才从一个四处兜售剧本的推销人员变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电影人。电影前期制作是一个过渡期,为了后面电影的开拍,你要做好如下准备。
首先是卡司,在挑选演员方面,有专门的选角导演,他们负责为你电影在成千上万的演员当中找到那些价格合理又和你影片契合的演员。而在选择拍摄场景时,有专门的勘景师。除此之外,你还要完成分镜及分场的创作。接下来,你还要聘请相关的艺术指导和助理导演。
总之,在前期,你要做好拍摄的万全准备。
3、电影制作
终于,在经过漫长的煎熬后,我们可以开始拍摄电影了。比起拍摄带来的高压重担,拍摄电影的激动令人狂喜。每部电影都有在前期制定好的相应的拍摄计划,副导演会帮助导演在指定的地点召集所有工作人员,只待导演到场就开始拍摄。
到导演到场以后,剧组便会紧锣密鼓的开始一天的拍摄任务,把机器打开,演员就位,场务副导演等相关工作人员各司其职。通常一个电影场景要拍摄多次才能达到导演满意的效果,彩排和预言式少不了的步骤,直到导演看过镜头后表示通过。
当完成所有的拍摄任务后,电影正是杀青,电影制作的过程也就告一段落。
4、电影后期
在拍摄完剧本要求的毛片以后,电影后期负责把这些影响进行处理,成为最后的电影正片。电影后期主要要包括剪辑,音效,配乐,试映等过程。
剪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说过:剪辑才是电影创作的正式开始。音效的主要作用在于不通过对话或音乐来展示特定的剧情和创意, 通常由音效师完成。配乐是按照情节的需要配上的背景音乐或主题音乐,多是为了配合情节和场景的情绪,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以增强艺术效果。
当你完成了剪辑,音效,配乐等一系列后期制作后,你可以找一帮信任的人展开一场试映会,让他们对你的影片提出改进意见。综上就是电影后期制作的过程,在电影制作全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5、电影发行
电影发行可以说是电影制作全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而且它也是这个过程中的第二个炼狱。随着现代电影工业的发展和电影成本的降低,我们已经悄然进入了人人都能拍电影的时代,然而,每年有太多的独立电影无疾而终。
电影发行对于电影的意义不言而喻,因为这是回收电影投资成本,获取收入和利润的主要途径。传统的电影发行方式包括院线,电视台,影视公司等等,然而,随着电 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电影产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电影发行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改变,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发行方式的崛起。
即使这样,你还要选择干电影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有一个非常实在的理由一直支撑着中国电影人:我们不愿看见都铎笔下的《最后一课》那样的场面,不想在电影院里看过的最后一场电影是好莱坞电影。我们只是想看一场精彩的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