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认为,只有成年人才有不可触碰的底线和短处,其实,何止成年人有底线,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底线”!做个合格父母,在教育的同时请别进孩子的雷区!那就是自尊心。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引导自尊心极强的孩子的相关内容。
如何引导自尊心极强的孩子
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身体缺陷
如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独处的小天地
孩子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独处的小天地,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如果家长经常未经孩子同意在其“领地”里“检查”一番,在孩子看来也是对自己“隐私”的公然侵犯。
[图片0]
保存的“私房钱”
尽管孩子并不爱钱,也不懂得理财,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也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
怎样引导自尊心极强的孩子
一种无意的伤害,那就是妈妈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懂事,无论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主,其中最常见情形是同学来找孩子出去玩儿,妈妈也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就不假思索地替他回答说:“看书呢,不去了。”妈妈的行为会让孩子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当
孩子进入小学后,就会有自己的生活圈,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世界。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有时孩子甚至会故意不听话。妈妈在孩子的朋友面前指责孩子,这对孩子社会性的发展非常不利。然而孩子的这种心理却不易被妈妈理解和被妈妈所忽视,以致于亲子之间产生一些不必要的争执和伤害,这些都值得做妈妈的警惕与注意。
要求孩子尊重妈妈,是古今中外公认的道德规范。但是我们要清楚,要求孩子尊重妈妈是以妈妈也要尊重孩子为前提的,很多妈妈可能还无法接受这样的理论:妈妈是长辈,子女是晚辈,子女尊重父母天经地义,而且千百年来,历来如此,却从没听说过妈妈有尊重子女的责任。
我们怎样引导自尊心极强的孩子
成就感就是一个人完成一件事情后,对自己所产生的事情产生的一种愉快的感觉。《指南》指出: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们感受经过努力取得的成就感。
由于幼儿力量不足,常常需要家长帮助降低难度帮助孩子实现成就感。如宝宝想扫地,但是他拿不动大扫把,这个时候他会生气,会丢掉扫把,与此同时产生一种“无力感”,此时家长一定要介入,跟他讲明情况。
即由于你太小,而不能拿起扫把,而不是你没有力量,等你长大了自然就可以拿得动啦!然后再去找一个小扫把让他感受,如果家里没有现成的就去买。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如果扫把比较小,他同样可以完成,如此不仅不会使孩子的成就感受挫,也会使宝宝学会正确的归因。
自尊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的心理状态。当孩子开始对嘲笑中所隐含的负面因素是有所抵触,开始因为你的夸奖而喜形于色。
[图片1]
这些都是孩子自尊的需要萌发的象征,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时间节点,并且在育儿中不遗余力的满足孩子自尊的需要,这不仅关涉到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更有助于孩子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
我们怎么引导自尊心极强的孩子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很多父母,喜欢把自家的小朋友与其他小朋友比较,更善于用其他孩子的优点,攻击自家孩子的缺点,希望激起孩子的学习成长的动力。但是往往事与愿违,这样做只会让孩子留下自卑的阴影,影响孩子的心情等。
不适当的比较,对反抗性较强的孩子,会激起逆反的行为;对反抗性较弱的孩子,则会在他们心中留下一个阴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尊心受创。别让孩子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里,让他们好好做自己就可以。
相互比较,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和偏执心理。长此以往,孩子会不自觉的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不被父母喜爱,丧失良好的自我认知和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换个角度看孩子,优点、缺点,其实没有界限。
有的孩子软弱、胆怯,这也意味着他做事谨慎靠谱;有的孩子磨蹭、优柔寡断,那也说明他心思细腻、认真实在;有的孩子爱凑热闹、管闲事,那么他一定有颗乐于助人的心。优点也好,缺点也罢,都只是孩子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