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项目信息管理?项目管理是艺术的,更是科学的,管理是一种服务,而不是控制。正确的经营理念扎根于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世界观上。现在,小编给大家看看项目管理技巧。
做好项目管理方法
一、在成本方面,分为人工成本,差旅成本,采购成本,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人工成本的控制,一个好的项目规划,必定要在项目确定之前,分析规划好人工成本,而这跟用户的需求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对用户需求的正确全面的判断,以及有效的用户需求管理,才能有效控制好成本支出,不因为不必要的需求变更导致成本的成倍增加,因此,要想做好该阶段的工作,除了用经验和能力做好成本预算之外,最关键的还是做好需求分析。
二、在质量方面,我觉得关键还是对需求的把握,用户的需求决定了项目所要的质量范围。是否要进行设计评审,是否要进行代码review,是否要进行单元测试,是否要进行性能测试,这些都由用户所要的效果和项目的价值,利润范围所决定。(如果已定项目价钱的话)如果项目价值高,客户有发展前景,那么质量的要求上理所当然要高点,倘若只是一些日常且价值低的项目,又或者只是一些很小且无潜在发展前景的客户,质量要求可以适当降低,以预算和项目组工作人员工作强度为重。而在质量的保证上,要尽量和客户多沟通交流,尽早让客户体验产品,通过客户的反馈和项目组内部的评审,来保证项目的质量。
[图片0]
三、在项目的进度方面,首先我们得在计划阶段就确定好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包括初验时间,换个直白的说法这是公司收钱的时间,至关重要,要放在主要位置,还有就是首个版本发布时间,需求调研时间,终验时间这三个。
管理好项目的方法
1、项目主管要认知项目。项目一进场,作为项目主管首先要扑下身子,集中精力,深入细致,全面准确地了解诸如工程数量、设计图纸、施工管段地质情况、现场施工环境、当地的水文气候环境、人文环境、重难点工程的节点、难点、建设单位(或局指挥部)对重难点工程的节点安排意见、铁路铺轨从哪个方向开始、重难点工程的图纸到位情况,围绕以上工程信息展开施工需要防范的风险和必须准备的相关资源从哪里来,如何组织安排,何时到位施工,等等,都要心中有数,比如目前处在卡脖子阶段的武广一标湖家湾挂蓝拱桥施工的地质、武广四标尖峰顶隧道施工和沪宁城际的大桥施工,之所以成了全线关注的难点,除征地拆迁滞后,无法按时开工外,无不与我们对地质和基础认识不足,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无关系。
2、要科学识人、选人和用人。根据公司有关规定,除财务、经营负责人由公司指定专人担任外,其他岗位的管理人员原则上由公司负责推荐,项目经理确定是否选用。这就要求项目经理必须学习和坚持科学的识人观、选人观和用人观,把握好人员配置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在性格上做到互补,在年龄结构上互补,在优势上互补,对公司推荐的相关人员不清楚的地方,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予以咨询。
3、项目管理结构要合理。过去,一个工程标段的投资最多也就是六七千万元,再大就是一亿元左右。近年来,随着铁路建设新高潮的到来,一个三、四亿元投资的工程标段已经算不上大标段了。在今年的中国铁道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会上,总公司董事长李国瑞和总裁金普庆明确提出,20亿元以内的铁路工程应当由一个工程公司施工管理。这样一来,项目的管理模式如何就尤其重要了,像汉宜铁路和石武铁路项目部都是直接管理到施工队,沪宁城际铁路项目部下设两个分部,由分部管理到施工队,这种管理模式暴露出来最大的问题是运转效率不高,管理成本高。当然,并不是说项目部不能设分部,一味地要求项目部直接管理到施工队,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假定集团公司分给我们的铁路工程任务一个标段就是几十公里或上百里,就要考虑有必要设分部了。总之,提倡扁平化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率和运行效率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打造项目高效管理
一、首先要有一个团结、高效的项目领导班子
首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项目部是子公司管理项目的派出机构,是服务于企业,又是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中心。显然,项目的领导班子是生产经营的最高领导层和决策层,要把“创造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企业文化”作为本项目的发展目标之一。把“团结、务实、高效、创新、廉洁” 作为自身建设的标准,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责任心,提高执行力。同时谭小芳老师强调要注重提高领导能力,讲究领导艺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每一项工作,在不断提高队伍的决策水平,大力提倡创新精神的同时,还要把廉政建设摆到突出位置。
[图片1]
二、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做好员工的贴心工作
把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在项目上变为鲜活的现实,要关心职工、爱护职工,做到在政治上尊重员工,主要是尊重员工的自身价值和权利。不论职务高低,新老员工,在入党、选拔人才、福利上一律享受平等待遇,让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
三、不断强化员工的职业观和社会道德观
要注重落实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地位,持续改进工作的创新意识,有一些领导干部认为,既然你被安排我单位工作,就得服从我的管辖,听从我的指挥。这种认识没有把员工视为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人,而是置员工“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