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说是错的,有的反抗不无道理,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看待叛逆心理的相关内容。
如何看待叛逆心理
其实在不同的年龄段的人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他们的逆反心理的表现也各不同。但是其中青少年逆反心理尤为严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通常表现为:经常性地对宣传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特认同,大声喝彩;对思想教育蔑视和对抗。
其实,这种逆反心理不是一无是处的,往往还有很多积极的意义在里面,但是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而不是因为逆反而逆反,形成逆反心理的原因众多。最直接的就是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尤其是在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于是逆反行为就出现了。无怪有人说,最好的宣传是禁止。
逆反来自不良刺激。但是也有一部分人的原因是不良的精神刺激。有的人口受过种种挫折。受到了不良精神刺激,这样一来,他们的逆反心理就会变得越发严重。比如,有的人因为经过多次失恋。便认为人世间没有重正的爱情,如果谁说爱情美,他们就会大加否定,甚至大打出手,非常失态。
[图片0]
还有的人是源于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对于青少年尤其如此。他们正处于性格形成和自我认识的时期。这是非常特殊的时期,他们经常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满足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作为青年人往往不会满足于适应社会,他们往往还暗中希望社会承认他们的价值和地位,但是却不表现出来。因此他们往往有意采取逆反行为,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重。
初中生叛逆怎么办
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是父母与少年子女关系协调的基础。孩子进入初中后与父母的关系疏远了,这正是初中生走向成熟的开始。作为父母应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强迫少年子女改变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生感到鼓舞,缩小父母与少年子女的心理距离。
与初中生平等、民主相处是父母与少年子女关系协调的根本保证。如果父母真正能以平等的姿态,以同志和大朋友的身份与初中生交往,就能缩短初中生与自己的距离,缓和、解除初中生对自己的反抗情绪,使他们乐意接受父母的合理要求,甚至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理。初中生所要求的平等与民主实际是反对父母的家长式作风、过分的父母尊严。
他们要求父母与自己平等,如果这种愿望得以实现,初中生就会报之以信赖和热情,这样,父母的指导教育才能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容。父母要善于和乐于使少年子女接受自己的意见。要使少年子女乐于接受父母的指导,有两个条件:认识的一致和情感的沟通。要达到认识的一致因素很多,作为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
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理解孩子的内心矛盾。主要的是父母采取耐心说服的教育方法。父母与孩子有互爱的基础,但父母与少年子女不一定感情沟通。情感的沟通关键是要关心少年子女的思想,理解他们的心理烦恼、兴趣爱好、同龄好友。作为父母要帮助他们摆脱烦恼并指出发展的方向,满足他们正当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有更多与朋友独处的机会。
如何看待小孩的叛逆心理
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 随着宝宝体格的快速发展,身体活动能力也 逐渐成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 做。因此他们异常渴望扩大自己独立的活动空 间,不断地去独立尝试去做新的事情。但很多 家长由于害怕宝宝受伤等原因,都会加以阻拦 和限制,于是宝宝就会产生了反抗的情绪。
宝宝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最早的时候宝宝还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和 别人的意愿。而在宝宝两岁后,他们可以渐渐 分清哪些事情是别人让我做的,哪些是我自己 想做的。 因此在他们刚形成这样的思维时,对于 表现自我的态度也变得异常的顽强。但这种表 现往往与成年人的规范相抵触,进而让宝宝产 生了挫折感,最终导致宝宝的反抗行为。
[图片1]
宝宝自我情绪控制的不成熟。对于没有经历过很多事的宝宝来说他们的 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感到不满,就会毫 无掩饰地表现出来。吵嚷、哭闹通常是他们主 要的宣泄方式。而父母们就认为这是孩子们在 无理取闹,是他们反叛的表现,于是便去制止 和反对他们,从而导致了宝宝的反抗行为 治理"反抗 宝宝 治理 反抗"宝宝。
家长应警惕孩子的逆反心理
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优秀的孩子总是愿意按照老师、家长的指导去做,并努力记下老师的要求,因此他们的学习效率非常高。而逆反心理大的孩子,则充满了对老师、家长的不信任,所以将老师、家长的要求当耳旁风,不以为然,导致心思不在学习上,往往学习效率很差
逆反心理会影响一个孩子的思维方式。具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往往在老师、家长给他提出意见或建议时,总是本能先拒绝,而不是按照老师的思路来思考问题。长此以往,具有逆反心理的孩子不能与老师、家长的思维发生共振,会相对滞后。
比如,当老师批评一个孩子做作业时间没抓好,手里总在玩橡皮时,有逆反心理的孩子会说:“我没有啊!我时间抓得挺好啊!”,但其实老师往往时观察了很久才提醒这些孩子。长此以往,有逆反心理的孩子会始终为自己找理由,而不是学着找找自身的愿意,最后缺点总改不了。将来学习上很难有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