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们逗小孩子经常会向他要手中的玩具或是吃的东西,这时候一般的孩子都会把自己手中的东西攥得紧紧的。大人看看见孩子这般,只会相视一笑,仿佛这是大人们早已预料的。孩子一二岁时,我们可以轻松面对孩子的这样行为。可是当孩子五六岁的时候,他还不懂得将自己的玩具给妹妹玩,或是不知道自己手里的苹果要分给小朋友半个,或是不知道将自己多余的铅笔借给没有带文具的同桌,这样的孩子就应该引起家长们的注意了。那么,怎么让孩子懂得分享呢?
[图片0]
现在的孩子说是在蜜罐里长大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他们习惯了家长们的呵护,往往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普遍反映,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关心别人,也不知道如何去关心别人。他们不会与周围的人一起分享东西,自然也学不会与人合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分享具有重要的作用。会分享的孩子一般更容易拥有玩伴和友谊。分享的过程也锻炼了孩子社交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帮助孩子与人和谐相处,学会合作共事,对孩子的未来有着积极的作用。
让孩子学会分享是指让孩子将自己拥有的、能够支配的东西与他人一起使用,与他人一起体验成功、喜悦或是悲伤。记得有人说过,快乐,两个人分享的时候是双重的快乐;悲伤,两个人分享的时候是一半的悲伤。分享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孩子在2岁的时候,懂得“所有”的概念,但是到三四岁的时候,才开始懂得分享,因此在这时候教会孩子分享是比较有成效的。
1.关于“谢绝”
有的时候,父母或是大人的“谢绝”也会影响到分享习惯的形成。大人的谢绝会让孩子误以为别人根本不需要这件东西,久而久之,就会认为与人分享是没有必要的。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父母们要注意,对待一些东西不要故意相让,抓住机会,让孩子明白别人也很需要这件东西。
2.培养孩子自信心与自尊心
凡是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是很难做到与他人分享的。自信心不足的孩子经常会蓄积各种东西来支持自信以及自尊。另外,家长要满足孩子对爱的要求,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培养孩子的爱心,具有爱心的孩子往往能够做到分享。
3.在关键时期对孩子的分享行为加以指导
孩子三四岁时是养成分享习惯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父母要经常给孩子灌输分享的知识,让孩子具有分享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指导孩子进行分享,教会孩子与父母分享东西,与长辈分享食物,与小朋友分享玩具。此外,父母还要做分享的榜样,对待邻居要做到友善分享,对待朋友要及时帮忙,对待同事要精诚合作,这样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