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创设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课上要给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今天,新励成小编给大家带来提高素质的技巧。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确定课堂模式,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分组讨论式教学具有形式活泼、参与面广、贴近学生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学相长等优点,值得在这门课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推广。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第一节《杂交育种和有变育种》以小麦等杂交为例,介绍了杂交育种的概念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同时也介绍了诱变育种,引导学生思考两种育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本节课如果采用讲授式教学,由于内容多课容量大,很容易“一言堂”,为此我将这节课设计成了分组讨论、小组承担课题、小组间互助等课堂教学模式。我将班级学生平均分成5个课题小组,每组定小组长,组内学生互帮互学,有利于取长补短,增进友谊。
我围绕本节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给每个小组设计了一个研究课题:根据要求设计合理的育种模式,每个小组有了自己的科研课题,课堂讨论就有了实际的可达成目标,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设计形成育种方案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形成设计方案后还要做育种方案的书面报告,提高了学生规范的书面表达能力;最后还要展示自己的方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的方案后其他小组要分析评价此方案,提出疑问,进行指正。在教师的指导下最终形成正确方案,提高了同学们评价并改正实验方案的能力。
[图片0]
充分备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合理地利用课堂45分钟,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充分的备课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备课标:我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充分认真地研究了新课标,确定了本节的三维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难易适中,目标太高学生无法达成,体会不到达成目标的喜悦,目标太低学生不会有足够的成就感,提不起兴趣。其次要备教材,认真吃透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不仅要挖掘本节内的知识内容,而且要研究本节与其他章节的关系,研究本节课的切入点,使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教学内容连贯不冲突。
另外要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盲目地依葫芦画瓢进行分组讨论式课堂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备课各环节,如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感受到学习渐入佳境的喜悦。课堂提问应注意难度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激励学生求知的主动性
数学教育作为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在学生亲自体验和参与后,应使其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1)严谨性。数学中的计算、推理、论证……无一不体现了其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2)美感性。数学有外在形式美,简洁、对称、比例、统一、平衡;数学还有内在的理性美,内容的真实、逻辑的严密、结构的严谨、方法的巧妙、思想的深邃。(3)科学性。如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主要工农业产品、城乡居民收入的总量、增长速度及在世界上排名位置的变化……总之,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引导学生亲自去发现,使其学习数学后不仅产生求真、求美的欲望,同时也能激励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勇攀科学高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4)实用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产品的生命就取决于它的科技含量,而这些科技的理论今后都要靠我们的学生去掌握,去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所教的知识特点,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从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和欲望。(5)开放性。开放性题目,近年来有不少好题问世,并普遍得到大家的认可,特别是联系实际的开放题更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这些题目或题设开放,或结论猜测 于标准题型相比更能考察学生的创造力,对实施素质教育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
[图片1]
寓学生为主体于数学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学生跟着老师走。学生的一切行为都是执行教师的“命令”,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也影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心理学认为,同个问题在不同思维程度的学习中所产生的“震撼”是不同的,他们的思维形式也不可能雷同。既然教学活动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思维活动,保证他们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也就理所当然。
对于一些较容易的新知,教师就做沟通新旧知识的“桥梁”,只在重心、关键处点拨,而让学生自主独立的探索,通过讨论思索,利用迁移获取知识。 此外,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周玉仁教授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育过程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大教育家孔子倡导的学习方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问”,他鼓励学生“每事问”,他的学生在学习中“问政、问礼、问仁……”师生常常在一起讨论,使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美国的教师在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时,不仅看卷面分数的高低,而且还增加了一条,就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的多少。
精当的课堂质疑问难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教授《变色龙》一课时,我提出: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时,短短时间内,他有几次淋漓尽致的表演?然后,在我的鼓励下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即:(1)在不明狗主人是谁的情况下,他说了些什么?(2)当有人说是将军家的狗时,他又有何举动?(3)当有人否定了是将军家的狗时,他对小狗又有何态度?(4)当有人说是将军家的狗时,他的表现又怎么样?(5)当厨师再次否定它是将军家的,他又怎么说?(6)最后被断定为将军的哥哥的狗时,他又有何举动?针对奥楚蔑洛夫的六次表演,我请六位同学分别画出六幅肖像来,问中生疑、疑中解难,使学生对奥楚蔑洛夫欺弱怕硬、见风使舵的个性特征和虚伪的本质有了清楚的认识。 学生对语文这门课产生了兴趣,又在质疑问难中找到了问题,那么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通过独立思考和积极活动来解决问题
记得孟子老先生说过:“大凡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也。”说的是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学会独立思考。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结论性的语言切忌从教师口中得出。譬如“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虽有圣人至道,弗论,不知其义也。”意思是读书如同品尝美味一样,只有咀嚼、消化、吸收才能品其味,获其效。
中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这就像雏鹰的翅膀是在飞翔活动中练硬的一样。“爱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生活与学习中,孩子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亲自试一试。我们的教学理应顺应孩子的需要和发展规律。因此,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确立这样一个重要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担当与教材有关的角色,他们向往的角色,如科学家、诗人、解放军、画家等,孩子们会非常兴奋,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