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方式应如何创新?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它包含丰富的创新内容,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寻有效的创新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一)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人们说:创新离不开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不相信自己智慧和力量的人,是永远不可能有创新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完成较难的任务。面对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心里默念“相信我一定会成功”来坚定其信念。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并相信自己的能力。例如教师一个微笑的点头,一个信任的眼神……都可以使学生极大地增强信心,最终攻克难关。
(二)课堂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坚韧性
革命导师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如果没有坚韧性,我们的任何创新想法都不过是空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坚韧性,使他们经得起困难和失败的考验,让学生明白“一份艰辛一分收获”的道理。教师要经常用“创新需要专心,创新更需要勇敢和坚忍不拔的品质”的理念教育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感受“跳起来摘桃子”的心理体验,从而获得愉悦的成就感。
[图片0]
(三)要革新教育理念,积极营造“创新环境”
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要有幽默,课堂上要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善于营造民主、自由、合作的氛围,始终让学生处在积极的情绪或状态中,从而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乐于表达,感受自身价值的所在,体验学习的创造乐趣。
因此,教师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在课堂上建立民主自由的学习气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要善于独立思考,不搞教师自己的“一言堂”。同时,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允许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质疑,允许他们对老师或同学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从而形成积极讨论、自由争论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为他们以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为学生营造宽松学习气氛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接受性和继承性转为探索性和创造性。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的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及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中国特色,又要学习外国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题,要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就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在课内外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应注意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如:你的观点很正确,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响亮,你说得非常好等。师生间平等和谐、互相促进的宽松学习环境,会促使学生愉悦心境的形成和学习自信心的树立,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对实现教学目标,达成师生间的双向平稳,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只有不断创设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不受束缚,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
二、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要领,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
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有开办语文角、演讲比赛、社会调查等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意识,训练和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实践可知,语文的自学能力是由以下几方面组成:准确理解词义,分析文章,具有理解概括能力;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能独力回答教师根据课文提出的问题;能独立地完成教师提供的预习和复习的作业;具备在预习课文时找出疑难点,并向教师质疑问难的能力;能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当的课外读物。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创造智能,在意志和信念的推动下,支配自学探索活动,不断更新、深化和充实已获取的知识,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从课题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文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有的课题昭示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有的则点明文章的中心。有的标题具有象征意义,有的标题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有的暗示体裁。因此,教师要因文而异,从内容、主旨、修辞等方面艺术地设计揭题思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索溪浴的野》一课时,我板书课题,提出问题:从课题看课文的中心词是什么?你怎么理解这个“野”?师生通过讨论对不同事物的“野”的不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课堂提问入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教师的提问要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教与学和谐统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这两个词语设计问题:(1)“工作劳苦”表现在哪里?(2)“生活简朴”表现在哪里?(3)从这两个方面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法?这样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图片1]
3、从练习设计入手,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教《田忌赛马》一课时,在学习了第一场比赛和第二场比赛后,让前后四位同学讨论,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哪些搭配方法,这些方法能不能让田忌取胜?从而让学生明白虽然还有四种调换方法,但每种方法田忌都是两败一胜,而能转败为胜的,只有孙膑的那种安排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从而懂得孙膑是一个观察细致、考虑全面、善于思考的人。继而再让学生想一想,如果齐威王不轻敌,在第二场的第一轮比赛后,及时发现对方马的出场顺序改变了,推测对方的策略,在下面两场比赛中还有没有取胜的可能。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具有探索性的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来探求答案,并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养成勇敢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创新动机,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创新教学方式
1. 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生好奇 心理学认为,只有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效果。因此,教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催化剂。有位老师教学《詹天佑》时,以“我的偶像”引入,把詹天佑的图像挂出来,让学生猜猜他是谁,讲述他的故事,学生情绪高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在书上找答案,在较短时间内找到文章中心句,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顺理成章地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另外,还可以创设情境
如让低年级学生编《皮球掉进池塘了》的故事时,老师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现茂盛的大树、碧绿的草地、清澈的山水、活泼可爱的小猴子……生动的画面配上轻松悦耳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接着教师问:“你们想去这个美丽的树林吗?愿意成为小动物们的朋友吗?”以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指导学生对故事的前因后果有整体了解,进而启发:“这节课我们要开动脑筋,帮助小猴想出更多办法,比一比,看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好?”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展开了丰富想象,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唤起了好奇心。
2. 营造宽松气氛,唤起学生自信 传统教育中,由于师道尊严,课堂气氛紧张,学生往往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树立创新精神。教师要唤回学生的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从而树立自信。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不断努力,获得最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