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责任心的孩子,能运用他的智慧、信心和判断力去作出决定,会独立行事、考虑他的行为后果,并且在不影响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需要。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
[图片0]
几乎每一个父亲或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责任心,而且相信责任心是一个人立足于复杂社会,能担当重任的重要条件。但是,孩子并不是天生具有责任心的,它是在适宜的条件和精心的培植下,随年龄和心灵的成长而生长起来的。家庭是孩子责任心赖以滋长的土壤,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在家庭环境中长出责任心的“幼苗”,才能在更复杂的环境中经受考验,得到修正和磨炼,最终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人。有责任心的孩子明白自己的义务,并主动履行义务,愿意承担自己行动的后果。
家庭责任心主要是指能尊重其他家庭成员的权利,自愿承担家庭义务,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一个具有家庭责任心的青年,不仅能在现时的家庭生活中扮演好家庭成员的角色,在未来的生活中也有能力支撑,组织好属于自己的家庭,他的一生不仅能享受到家庭生活的充实、快乐,同时,也能创造出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
身为父母,可能会抱怨“我的孩子个子比我都高了,可事事都得为他(她)操心,自己的衣服不知道洗,房间乱糟糟,等着我们替他收拾,上学前总嘱咐带好东西”,“十几年来,我们为孩子付出了很多,自己省吃俭用,为孩子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希望他成人、成才。好不容易眼看着孩子快要成人了,他却不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总在埋怨我们管得太多。有时甚至指责我们不是合格的父母”,“孩子每一年都盼望着自己的生日,因为我们会按照他的意愿,送给他喜欢的礼物,精心为他安排一切,只要他高兴,我们就高兴。可是,他却很少记得我们的生日”,“有一次,我有事回家晚了,女儿为我炒了两样莱,虽然忘了放盐,却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菜”。
这些父母是有理由感叹的。孩子在家庭中享有特殊的权利,成为全家关注的“焦点”,却缺少对其他家庭成员应有的关心、照顾,不愿承担家务劳动,只会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却很难理解父母,理直气壮地为自己争取权利,却意识不到自己对父母,对家庭应尽的义务。或者有的孩子在学校是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好人好事标兵,在家中却事事依靠父母。偶尔为父母做些事,父母就感动不已。
孩子家庭责任感淡化的原因主要是父母的观念、态度和教育方法造成的。父母惯于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很少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平等参与家庭问题讨论决策的机会。或是父母把孩子的利益、需要一直放在首位,对孩子唯命是从,呵护倍至,唯恐孩子受委屈。再者,有些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只要学习好其他的问题都是次要的,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学习,包揽了所有的事情。
其实,未来生活所必需的观念、态度和技能不可能全在书本和学校中学到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也时时处处在学习,这同样是一种学习,而且是很重要的学习。在家庭生活方面给孩子必要的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是父母的责任。
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创造或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关键是,你必须赋予孩子一定的责任,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空洞地说教是不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的。通过赋予孩子责任,通过让孩子收获责任心行为的报偿,或忍受他们行为的不良后果,才能让孩子建立责任心。